像大多數前往印度北方的遊客一樣,我遊覽了泰姬瑪哈陵。但與他們不同的是,此行引發了我對經濟問題的思考。有關沙賈汗(Shah Jahan)稅收政策的報告似乎顯示,他可能挪用了40%我們現在所稱的「國內生產毛額」,以支持自己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他最後被兒子推翻,因爲小沙賈汗不滿父親對興建標誌性建築物的嗜好,而且急於儘可能多地撈到自己的那份財富,又對民衆承受的沉重稅負心懷擔憂。但一切爲時已晚,莫臥兒王朝的頹勢無可挽回。
沙賈汗的行爲是尋租的典型——積累財富的途徑不是通過爲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來創造財富,而是將他人已經創造的財富據爲己有。兩種途徑均可實現個人致富,二者之間的緊張一直是經濟史上最突出的主題。每當天平倒向挪用財富,輕視創造財富,我們就會看到創業本領轉移到非生產活動,導致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互相強化,直到其他人開始嫉恨挪用財富的所得,被壓迫人民的憤怒破壞政權的合法性。政治和經濟不穩定成爲不可避免的後果。
在現代印度,尋租的形式是普遍的腐敗和裙帶資本主義——大企業和政府的關係過於密切。西方經濟體也存在自己的裙帶資本主義。本能的社團主義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共同特徵。在美國,政客與金融界和商界領袖的關係密切得不正常,遊說活動和競選資助促成了這種不健康的關係。
您已閱讀43%(534字),剩餘57%(7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