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異地高考
昨晚,當新華網提前一步把《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學習羅陽同志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作爲首頁頭條時,人民網仍和新浪一起,把最顯要的位置留給異地高考困境。在這個議題上,可以完全顛覆環球時報在《向羅陽致敬,向他身後的精神致敬》中所表現出的樂觀——「中國社會的各部分是相通的,多元化帶給社會的裂痕似乎並非看上去的那麼深。這個國家有著埋在複雜表象下的共識與認同。」
因爲新華社稿件也公開承認,「作爲外來人口較多的京、滬、粵等地,推進異地高考的政策則顯得較爲謹慎,這表明教育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超乎想像」。商業門戶直取稿件中透露出的「北京廣東外地戶籍考生明年不能就地報名高考」爲標題,根據彙總,「按照國家關於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時間表,31個省區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臺異地高考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年底期限漸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現在不便透露』……11月22日,廣東公佈的政策同樣規定,非本省戶籍考生高考報名仍未放開。就在同一天,上海公佈,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參加該市社保等,但積分指標體系並未公佈。」
您已閱讀10%(471字),剩餘90%(44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