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Lex專欄:投資者如何應對中國轉型

中國經濟增速正逐步放緩,不再依賴效率低下的基礎設施投資,轉而將國內消費作爲經濟成長引擎。但投資者要想在這一時期賺取利潤,難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中國經濟增速正逐步放緩,但與此同時似乎並未出現「硬著陸」。過去十年快速成長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而當前十年的主題則是可持續成長——近期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確有可能在不出現硬著陸的情況下實現這一點。這意味著中國將不再依賴效率低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轉而將國內消費作爲經濟成長引擎;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將大力打擊腐敗,保護生態環境。或者至少中國將朝著這些方向努力。但投資者應如何應對中國的這種轉型呢?

目前中資企業的股價看似較低。恆生指數的預期本益比僅爲11倍,爲2009年底時的二分之一,市淨率則僅爲1.4倍。但銀行股在恆生指數中所佔權重高達五分之二,而銀行股價低迷是有充足原因的——很多用作經濟刺激支出的銀行貸款目前尚未收回來。與此同時,消費板塊的股價已基本反映了未來樂觀的成長預期,而消費類企業所面臨的成本和競爭壓力則趨於上升。例如速食麵生產企業康師傅(Tingyi)目前的本益比高達33倍。在華業務所佔比重較大的外資企業也存在同樣問題,如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和奢侈品生產商。唯一的例外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做空機構的攻擊使這類股票的估值趨於下降。

在資源領域,鑑於中國仍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因此對於資源的需求仍然存在。但盛宴已散,全球資源行業需對此做出調整。近期中國政府的支出計劃或有利於鐵路、醫療保健、天然氣、廢物處理以及水務等行業,監管有望放鬆的領域也將受益,例如油價改革。在上述市場預期影響下,中石油(PetroChina)的股價已開始走高。

您已閱讀75%(630字),剩餘25%(2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