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華為美國受阻說明什麼?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錢斯:美國試圖將華為、中興拒之門外,也許是目光短淺的保護主義,但中國企業的開放性和透明度不提升,就難以更深地融入世界。

2011年2月,中國公司華為向美國政府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信中抱怨說,它被不公正地擋在美國市場門外,並請求對它在美國的經營活動進行正式調查。作爲回應,2011年11月,負責管理國家安全和情報事務的政府美國機構國會情報委員會,就華為和另一個主要中國電信服務供應商中興是否適合做美國全國通訊網路的供應商,開始了調查。2012年10月8日,該委員會公佈了《中國電信企業華為與中興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的調查報告》。

該委員會的報告的結論包括:美國應該「以懷疑的態度看待」中國電信企業對美國市場的不斷滲透;美國網路提供者應該尋找其他的、非中國的供貨商;美國國會應該調查中國電信企業的不公正的貿易行爲;中國企業應該變得更加開放和透明;對於那些在修建關鍵的基礎設施時無法信任的外國公司,美國國會應該通過立法,限制其對美國通信系統的市場準入。

這個報告不僅打擊了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最重要的電信設備生產商(它們分別是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電信設備供應商),而且打擊了它們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商業夥伴。這兩家巨大、成功的中國公司自20-30年前成立以來,已經深深嵌入了全球商業和電信的網路。華為爲多家西方電信營運商提供設備,例如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同時也大量購買西方生產的設備,用於其在世界各國修建的電信系統之中。IBM是華為最重要的美國夥伴之一,自1997年以來一直和華為密切合作,購買華為的設備。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普華永道(Price Waterhouse)、美世諮詢公司(Mercer Group)和合益集團(Hay Group)等其他西方大公司,也在華為成爲全球性企業的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

您已閱讀30%(723字),剩餘70%(16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