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歐洲央行救得了歐元嗎?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歐洲央行在二級市場無限制購買政府債券的決定,既必要又大膽。但若要消除歐元區解體風險,債務國的公民必須找到可信的成長途徑,而債權國的公民必須相信他們沒有把錢扔進無底洞。

歐洲央行(ECB)在二級市場無限制購買政府債券的決定,既必要又大膽。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頂住德國令人敬畏的央行(Bundesbank)行長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孤立(儘管重要)的反對,推動各方就這個有爭議的步驟達成一致,此舉值得讚賞。可惜歐洲央行沒有在主權債務危機波及西班牙和義大利之前採取這項行動,但拖延並不意外:歐元區政策制定者總是做得太少、太遲,這也許是不可避免的。

做得不夠並非歐洲央行之過。它意圖消除市場帶來的歐元區解體風險,卻無法獨自實現目標。確保歐元區的生存是一項政治決策,歐洲央行只能影響結果,但不能決定結果。

直接貨幣交易(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 OMT)的邏輯十分巧妙。歐洲央行堅稱其目的不是爲處於困境的政府融資,稱這種效果只是一項副產品。在上週的新聞發佈會上,德拉吉稱:「我們意圖維護貨幣政策的單一性,確保我們的政策立場妥善傳遞到整個歐元區的實體經濟。OMT將使我們能夠應對國債市場的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的主要來源是投資者對歐元可逆性的無端恐慌。」德拉吉在論證時提出:「歐元區有很大一部分被我們稱爲『不良均衡』的地區……因此,我們有理由干預……來『擊破』這些預期……這不僅關係到幾個特定國家,還關係到整個歐元區。而這將爲央行干預提供依據。」此番言論顯示,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比利時經濟學家保羅•德•格勞威(Paul de Grauwe)的有力論點終於得到遲來的認可。

您已閱讀34%(663字),剩餘66%(13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