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對「龍」(中國)與「象」(印度)的比較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作爲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印的經濟發展幾乎在同一時間起步:印度(1947)、中國(1949)。 然而,兩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和轉折。1980年,中國GDP按2000年的美元價值計算爲1830億美元,只比印度的1580億美元高15%。而三十年後的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達到了3.25兆美元,幾乎是印度(9,630億美元)的3.5倍。
導致兩國經濟發展軌跡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政府的管理水準。中國有一個更加具有決斷力和執行能力的政府,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官僚程式的拖累,制定出以促進經濟發展爲核心的政策,並以最高的效率落實到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更加開放的貿易及投資政策,不僅使中國吸引到了更大份額的外商投資(FDI),且自身的製造業發展及出口也分別是印度的八倍和六倍。
毫無疑問,上述解釋是有道理的。然而,我們同樣不要忽略了另外一個基礎因素的影響:人力資本。這一因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您已閱讀11%(469字),剩餘89%(36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