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一大風險,而對中國經濟數據準確性的懷疑更加重了全球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擔憂。最近一段時期,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月度經濟數據的波動大大超出市場預期,水泥、鋼鐵等行業的下滑情況比整體經濟下滑更加嚴重。此外,國家統計局公佈的PMI數據一直高於數據研究機構Markit公佈的PMI數據,有時兩者間的差異之大,似乎已很難通過數據抽樣和統計方法的不同來合理解釋。
6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爲「中國數據掩蓋了經濟放緩的嚴重程度」的文章,稱中國捏造的經濟數據低估了經濟放緩的程度。這篇文章稱中國地方政府可能誇大了發電量數據,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正在「捏造經濟數據以掩蓋經濟下滑的嚴重程度」。這使得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和中國經濟數據準確性的懷疑回到風尖浪口。
中國經濟數據目前面臨嚴重造假的問題嗎?通過筆者的分析,這一可能性相對很小。首先,紐約時報文章中所列舉的論據並不充分。全社會用電量的數據由電力企業通過電子報表的形式上報統計部門,而且電力行業集中度很高,大規模造假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各種經濟數據的系統分析,筆者認爲它們顯示的經濟活動走向並不存在明顯的矛盾。
您已閱讀23%(495字),剩餘77%(17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