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穩成長先要穩信心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應該如何穩成長?歸根結底還是改革。一方面放鬆貨幣、保成長,另一方面堅定推動改革,這樣纔能有助於市場重拾信心。

中國政策風向的轉變引起了市場的熱議,經濟成長該怎樣「穩」,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依慣性思維,結合中國發改委加快審批速度的事實,有研究機構稱,中國將進行「4兆2.0版」,政策刺激的總規模可能將達到2兆。不過,該說法旋即被髮改委否認。貨幣政策也是討論的核心,降息預期增強,有評論認爲信貸投放將加速。但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的表態澆滅了信貸寬鬆的預期,他稱,目前國務院沒有也不大可能發出要求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相關指令。在此之前,2008年末4兆剛剛啓動時,決策層曾召開會議明確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隨之而來的是,各大行紛紛高調錶態加大信貸投放以保成長。

不是「4兆2.0版」,也非信貸開閘,決策層將採用怎樣的措施阻止經濟進一步下滑,保住7.5%甚至「保八」?這的確令人費解。縱觀時下中央政府提出的一攬子政策,「新36條」的實施細則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當爲重頭戲,結合自2011年11月換屆後方興未艾的證券市場改革,答案呼之欲出:要穩成長,先要穩信心,在經濟不景氣時,信心尤其珍貴!

原理很好理解,現代經濟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有信心,便有了借貸,這是貨幣的創造,可同時滿足生產與消費,保持經濟體正常與良性循環。穩信心可謂是對症下藥。目前的中國經濟明顯缺乏信心,信貸需求疲軟,不是央行卡著不讓發,而是銀行找不到好項目,存款也因信心不足持續流出。資本市場也缺少信心的支撐,股市不振,人氣不旺,錢多的不參與,變成散戶集中營。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A股自然人持倉賬戶數約爲5600萬,流通市值10萬元以下的賬戶佔比84.83%,正是信心不足的體現。

您已閱讀45%(671字),剩餘55%(8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