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大宗商品的表現與全球股市一樣出色,但之後就不行了。追蹤原材料走勢的標普高盛商品現貨指數(Standard & Poor's GSCI Spot Index)已從2月峯值水準下跌了12%。不管對還是錯,投資者對大宗商品一視同仁,因此他們全線拋售資源類股。但當前不同大宗商品的需求態勢各不相同。因歐美消費疲軟且地緣政治壓力減輕,油價已經下滑。隨著亞洲國家調整出口拉動型成長模式以適應發達經濟體的放緩,鐵礦石需求有所放緩,但基本需求仍很強勁。在中國,出口商的原材料消費正被日益上升的國內需求所取代。中國經濟增速仍明顯快於多數發達經濟體,但會變得更爲緩和,保持在較高的單位數水準。
資源企業將從中受益,謝天謝地。鑑於世紀之交「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狀況,它們一直大力投資於低成本且週期長的產業。礦商們承認,中國不會永遠按照現在的力度購買大宗商品。因此隨著中國基礎設施發展完善,對鋼鐵的熱情將會見頂,取而代之的將是對鉀肥等大宗商品的更高需求。目前中國鉀肥需求佔全球的不到五分之一,鐵礦石需求卻佔到一半以上。
礦商們必須調整投資計劃。上週,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表示將放緩資本支出。今年2月,該公司稱將量入爲出。這很合理:自從一年前必和必拓制定800億美元的5年資本支出目標以來,鐵礦石價格已下跌近30%。力拓(Rio Tinto)也可能會放慢資本支出。
您已閱讀76%(583字),剩餘24%(1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