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來,中國央行連續兩週進行逆回購操作。其中,5月3日650億元,5月10日發行240億元。這是繼央行今年春節兩次逆回購後再次進行逆回購操作。逆回購,是銀行間市場參與機構以高質量資產,如國債,存放央行並從以此獲得資金的行爲;回購到期,商業銀行要將之前資產購回,站在央行的角度,是一種逆向購買行爲,因此得名。逆回購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之一。
回顧歷史,除今年的幾次逆回購以外,最近中國央行公佈的逆回購操作,是2007年及之前幾年的年初,集中在春節前,目的主要是對沖居民春節取現給銀行間流動性造成的壓力。當然,並非每次逆回購操作都會正式公告,有媒體報導,去年年中,因市場流動性極度緊張,央行對部分銀行開展定向逆回購,緩解資金緊張狀況。
大概從2003年開始,隨著中國貿易順差規模不斷擴大,關於人民幣低估的輿論增多,升值預期抬頭,外匯佔款快速增加。2005年中國7月匯改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外匯佔款增加導致基礎貨幣快速成長,對沖外匯佔款成爲主旋律,同爲基礎貨幣投放的方式,逆回購存在的必要性下降。正因爲近年來逆回購罕見,又主要集中在春節前,因此今年此次逆回購操作就顯得頗不同尋常,它可能成爲公開市場的常態操作,而不再僅僅是一種應急品種。
您已閱讀23%(518字),剩餘77%(17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