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票房慘不忍睹的《異星戰場》(John Carter)上估計虧損了2億美元(啊!)。現在,這家按銷售額計爲全球頭號媒體巨擘的企業,有了《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後面這部影片在上映的首個週末就斬獲了創紀錄的2.07億美元票房收入(哇!)。跌宕起伏在電影中是可取的,在生意上卻不那麼可取。更糟糕的是,這種大起大落還伴隨著低利潤率。2006年以來,迪士尼電影娛樂業務的平均營業利潤率爲11%。而該公司電視業務的平均營業利潤率爲31%,成長速度也快得多。那麼,迪士尼爲何要費力從事電影業務?爲了湊數嗎?
實際上,這裏面有著非常清晰的經濟邏輯。迪士尼主題樂園(平均利潤率爲16%左右)和消費產品部門(利潤率幾乎與電視業務一樣)的生計,直接繫於其電影所塑造的那些活靈活現的角色。如果迪士尼的互動媒體業務(製作以其電影爲主題的影片遊戲)實現盈利,電影業務的後續收益還會更大。這就是爲什麼迪士尼在斥資40億美元收購了漫威(Marvel,《復仇者聯盟》中的諸多角色均來自於Marvel)之後,會在2010年以5.30億美元賣掉米拉麥克斯(Miramax)。米拉麥克斯是一家專門製作面向成年人的、無後續產品影片的製片公司。儘管《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是部好影片,但迪士尼卻沒有因此賣掉幾個可動玩偶,而《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 the Ride)也從未在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流行開。
簡言之,這些電影推動整個迪士尼公司實現了平均10%的有形資產回報率——而且這些回報相當穩定。2009年,電影公司的利潤暴降逾80%——那年沒有叫座的影片,DVD銷售驟降,經濟陷入衰退——迪士尼資產的整體回報率仍達到可觀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