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南海

中國在南海不必過於韜晦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立偉:在美國軍事上重返亞洲的背景下,中國不應迷信「戰略機遇期」,對外政策不能激進,也不可一味被動,應堅守原則,以不變應萬變。

雖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但很多中國人往往簡單地將國際衝突或戰爭看作政客爲轉移國內矛盾的決定,這就像將美國在中東的行動視爲純粹爲了石油一樣滑稽。基於這種思維,也有人認爲,中國在黃巖島問題上出人意料的強硬態度,也是爲轉移國內視線。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中國結束先前在南海爭端上「動口不動手」的原則,主要是因爲無路可退。中國一直堅持以雙邊談判解決南海糾紛,拒絕多邊化、國際化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即使相關國家加強了實際控制與侵佔活動,而且諸多地區以外的大國也想介入,中國仍保持「維穩」而非「維權」的態度,強調主權在我的原則。

中國態度逆轉的原因是在4月初,東盟峯會差點達成一項協議,即東盟成立專門的機構,以統一的立場與中國就南海問題進行談判。中國長期致力於與東盟建立更爲密切的經濟關係,推進「10+1」自貿區建設,顯然中國的經濟懷柔與友善外交政策並沒有獲得回報,如果東盟統一立場與中國談判南海問題,中國將陷入外交麻煩。

您已閱讀11%(402字),剩餘89%(31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