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石油儲備

中國石油儲備需補課

中國能源經濟學者管清友: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相距甚遠。低油價時代很可能一去不返,補上石油戰略儲備這一課是必然。

近讀《朱鎔基講話實錄》,作爲一個研究者,我很想從中找到朱鎔基先生關於能源問題的一些論述。筆者認爲,朱鎔基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總理,今天在很多領域仍在分享他主持政府工作時所做很多改革的紅利。

《朱鎔基講話實錄》裏面收錄的關於能源工業的講話不多,其中有視察惠州26-1油田,參觀視察一些大型石化企業等等。1998-2003年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國有企業改革。在能源領域,也側重於推動國有能源企業的改革。1998年,國家對石油石化行業實行了管理體制改革和市場結構的重大調整,重新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實現了石油石化產業政府管理職能和企業管理的分離。加上最早推行對外合作和市場化經營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的三家國家石油公司擁有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和產量的99%、原油加工能力和成品油產量的90%以上,產業集中度大大提高,體制改革推動了企業發展。

當時,國際油價正處於歷史上的低油價週期,1999年初,國際油價只有十幾美元一桶,石油企業經營很困難。無論是政府、企業以及學術界,對石油供應都不太擔心,認爲只要有足夠的支付能力,是可以買到廉價石油的。因此,直到「十五」計劃時才明確提出「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但項目層面的實施並未馬上啓動。

您已閱讀25%(541字),剩餘75%(16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