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

Lex專欄:海通證券再度試水香港IPO

如果第一次沒能成功,那就等市場有起色時再試一次——那時你真能給那些渴求交易的承銷商們施壓,要求它們延攬大投資者。

如果第一次沒能成功,那就等市場有起色時再試一次——那時你真能給那些渴求交易的承銷商們施壓,要求它們延攬大投資者。中國資產規模第二大的券商海通證券(Haitong Securities),正在本週五爲其香港上市確定發行價之前試水這一古老的上市戰術。

參與這筆交易的10個承銷商(簡直是一份美歐主要投行的名錄)臉皮厚到對海通的的欺凌戰術無動於衷;海通強壓它們提供基石投資者,否則就有遭到冷遇的風險。沒錯,中國企業傾向於對其顧問採用分而治之的理念。但這一強大陣容也展示了海通將要拓展進入的業務領域的競爭壓力。畢竟它是有很大雄心的:其至多18億美元的上市所得中,逾三分之一將用於海外收購。但就目前而言,投資者要購買的還是一家以國內業務爲主的企業。其近一半利潤來自直截了當的國內券商業務,而這部分營收去年下降了三分之一。海通的第二項主要業務,即投行業務,僅佔總銷售額的十分之一。所有券商都受到交易不振的影響,但上海和深圳股市對境外投資者有限(儘管越開越大)的大門沒有幫助。

港交所也亟需一次成功,因爲海通是去年那場市場動盪的大受害者中,首個再試一次的公司。如果說中信證券(Citic Securities)這一更大競爭對手的命運值得參考的話,海通會有個不錯的開始。中信自10月上市以來已上漲了15%,而恆生指數同期上漲2%。然而,只有當海通逾400萬中國散戶客戶可以進行海外投資的時候,它纔會迎來最大的機遇。那纔是它應當動用收購資金庫的時候。在那之前,一切還都依賴於中國市場自由化的步伐。但迄今這方面的步伐是緩慢的。

您已閱讀94%(651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