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如今,生活在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中的人口數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經濟成長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現——不論是內陸國家還是沿海國家,不論是否剛剛結束衝突和暴政,不論國家大小。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努力建設,可以預想,無數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收入和生活水準會提高。集合大家的經驗、成績和資源,我們顯然可以根除全球貧困,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對於以往數代人而言都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本人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使我相信,不管從經濟還是道義角度來說,以人爲本的包容性發展都是必須的。我出生於戰後恢復期的南韓,那時的南韓道路失修,識字率很低。我親眼見證了一個窮國是如何通過與全球經濟的融合,變成了世界最富有活力、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我也親眼見證了,對基礎設施、學校和醫療場所的投入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我也認識到,經濟成長對於積累資源,以增加對醫療、教育和公共產品的投入至關重要。
每個國家都必須遵循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但確保新一代中低收入國家在未來能夠維持可持續的經濟成長、爲這些國家的國民創造發展機會,這必然是我們的共同使命。
您已閱讀32%(463字),剩餘68%(9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