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燃氣

Lex專欄:中國燃氣收購戰

中國燃氣是在發牢騷還是在保衛股東權益?這取決於你是其敵意收購者新奧能源和中石化,還是它聲稱受到「不合理」交易時間表影響的僱員和股東。

中國燃氣是在發牢騷還是在保衛股東權益?對中國燃氣(China Gas)的看法,取決於你是其敵意收購者新奧能源(ENN Energy)和中石化(Sinopec),還是那些它聲稱受到「不合理」交易時間表(已歷時3個月卻未收到明確收購通函,且仍在一天天拖延)影響的其他方面。中國國有企業向一家本國公司發起的首次敵意收購,已迅速採用國際交易撮合者熟知的公關策略。但其中的中國元素增添了一個未經測驗的新層面。

中石化和新奧能源在12月中旬發出以每股3.5元港幣收購中國燃氣50.1%股份的收購要約,對收購目標的估值超過20億美元。要約的先決條件是要得到商務部批准。這使敵意收購方不能放手吸引投資者。但聲稱對此最爲不快的卻是中國燃氣:該公司形容這樣的「等待」(在中國企業收購中很常見)對股東和不快的僱員來說是「不合理」的。它利用這段時間做好了防守準備:該公司的一些親密夥伴,包括倫敦的富地石油(Fortune Oil),近期都忙於增持股份(富地如今擁有14%的股份)。這推動中國燃氣股價上漲至近3.80港元。

新奧集團和中石化堅稱其開價是「公允價值」(這一收購套話翻譯過來就是「嗯……」)。這筆交易有其邏輯。中石化涉足液化天然氣業務,但缺少中國燃氣那樣的城市配送網路。新奧能源在該領域規模較大且不斷成長。但該交易也存在成本問題:儘管中石化可用其自由現金流覆蓋收購成本,但新奧面臨失去其投資級評級的風險。12月時,這一收購報價代表著25%的溢價,當時中國燃氣正處於弱勢:該公司創辦人劉明輝2010年因貪汙接受調查併入獄。自那以來他已獲釋。在商務部做出最終決定以前,競購者即使有意,也不能提高報價。這個過程可能歷時數月。不過,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尋找其他還擊的途徑——當然,如果他們想這樣做的話。

您已閱讀95%(737字),剩餘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