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

Lex專欄:滙豐的亞洲成本

亞洲人力成本上漲,給滙豐銀行的重組帶來一絲陰影。執行長歐智華必須加快重組進度,同時說服投資者們相信:亞洲的費用在控制之中。

立足亞洲的滙豐銀行(HSBC)進軍美國消費金融領域的努力慘敗之後,滙豐的投資者們一想到美國可能就會害怕。然而,滙豐大肆吹噓的重組計劃,卻很像美國橄欖球比賽中一種寸土必爭的戰略,這種戰略被形象地叫做「三碼之地內塵土飛揚(three-yards-and-a-cloud-of-dust)」。滙豐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的三年計劃如今已過去7個月,塵土滾滾,戰鬥正酣。

滙豐的重組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已宣佈的一些資產處置,將爲滙豐減少約500億美元的風險加權資產,其中包括滙豐在美國的大部分業務,比如300億美元的信用卡賬款,以及紐約州北部近200家支行。滙豐表示,還會出售更多資產。這是好事。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去年各項成本上漲了一成,這給公司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滙豐希望在2012年年底前實現成本/收入比爲48%至52%的目標,而已佔其營運淨收入五分之三的成本進一步上漲,加大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成本中有一大部分是一次性支出,比如重組費用,以及爲英國零售客戶預留的賠款。但有近三分之一成本來自亞洲更高的人員費用,這部分費用上漲的原因在於只有提高薪酬才能以吸引新員工、留住老員工。這部分成本更令人擔憂:即便這些部門的營收成長能夠超過成本的成長(情況也確實如此),滙豐也很難有效地控制開支。

削減成本是個笨辦法,不過這也是滙豐的一貫風格。加之規模夠大,滙豐得以安然度過全球金融危機。滙豐一向刻板,按地區劃分業務,這使得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結構重組變成一件冒險的事。自重組計劃宣佈以來,滙豐的股價累計下跌14%。這僅爲Eurofirst 300銀行指數(Eurofirst 300 banks index)跌幅的五分之三,但比彭博亞太銀行指數(Bloomberg Asia-Pacific banks index)跌幅高出了一倍。事實上,滙豐的利潤如今有四分之三來自亞洲。歐智華必須在塵埃落定之前,加快重組進度,同時說服投資者們相信:亞洲的費用在控制之中。

您已閱讀96%(834字),剩餘4%(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