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非關係

中國利益的兩難

FT專欄作家皮林:對任何國家而言,保護海外公民的任務都十分艱鉅;對於中國而言,可能更難。隨著中國的利益遍及全球各地,其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國策面臨考驗。

1793年,乾隆皇帝輕率地回絕了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派來的使節,理由是:中國是全世界的中心,能夠自給自足,想不到有什麼東西需要進口。現代中國竟然如此幸運。除了外國技術,中國政府現在還需要外國的石油、銅、鐵礦石以及大量其它外國大宗商品,以支撐「中國製造」的變革。

正因如此,中國企業和工人發現自己正置身於乾隆皇帝應該會不屑一顧的遙遠外邦。也正因如此,舉例而言,目前有2.5萬中國人在蘇丹和南蘇丹,後者是一個新近成立的國家,是中國第七大石油供應國。

這種遠距離的投入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是血的代價。上週末,29名中國公路建築工人在蘇丹邊境地區遭到反政府武裝劫持。一人失蹤,有可能已經遇害。在另外一起事件中,在埃及西奈半島地區被扣爲人質的25名中國建築工人2月1日被釋放。這種事情並非罕見。去年10月,13名中國船員在泰國湄公河被殺。

您已閱讀20%(375字),剩餘80%(14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