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Lex專欄:黃金失色

金價下跌說明,黃金不過是一種商品,而非人們所認爲的一種神奇的投資。近期剛轉向黃金投資的人可能失去耐心,並將目光轉移至別處,比如某些支付股息的股票。

近年有關黃金失寵的傳言往往被證明言過其實,以至於抓住近期金價下跌大做文章有魯莽之嫌。從表面上看,金價跌幅並不是災難性的。相比9月份達到的名義金價最高點,跌幅僅略高於16%,而今年以來金價漲幅仍有近12%。這比起2008年和2009年的漲幅也許小了一些(那兩年金價分別上漲25%和29%),但從1年或3年期表現看,黃金優於幾乎所有股指或固定收益指數,只有美國國債除外(這點值得注意)。

金價下跌不僅反映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黃金不過是一種商品,而並非近年人們所認爲的一種神奇的投資。長達十年的牛市帶來了鉅額成交量,大量黃金不僅轉手,而且在形態上也已從實物轉變成金融工具。實體黃金支撐著十多年前問世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其持有者是那些不希望(或者沒有能力)自行儲存實體黃金的人。代表著大約2000噸黃金的ETF,已從無到有,成長至每年金幣和金條需求的許多倍。

數月來,這些ETF的資產成長一直在減速。而且,黃金的行爲相對於其他投資也發生了轉變。黃金與股價的關聯度在近年一些最令人驚恐的時期爲負值,可近來轉爲正值。這在以前也發生過,但那都伴隨著美國宣佈量化寬鬆政策、股市反彈、投資者願意出高價購買通膨保護。此外,金價一般也會在主權違約擔憂加劇時上揚,但黃金在這方面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避風港貨幣填補,使金價與股市走勢更加趨同。

您已閱讀87%(565字),剩餘13%(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