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

Lex專欄:警惕中國壟斷太陽能市場

中國慷慨的太陽能補貼政策眼下雖然對消費者有利,但從長遠來看卻是有害的,因爲假以時日,美歐生產商可能被擠出市場,讓中國變成一個「太陽能歐佩克」。

貿易爭端往往是「鍋嫌壺黑」,但到底誰更黑其實很重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ITC)做出不利於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的裁決,爲開徵關稅鋪平道路,就屬於這類爭端。

太陽能電池板行業依賴政府補貼生存,但現在卻譴責補貼太過氾濫,因爲過多補貼正在傷害、而非提振這個行業的利潤。對於僅僅關心如何減少碳足跡的美國消費者而言,補貼是直接來自本國政府還是間接來自中國政府應該無關緊要。但實際上,這一點卻很重要。

美國電池板生產商的虛僞並不妨礙我們尋找補救辦法,而且現實的確很嚴峻。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產能呈爆炸性成長,已達到國內需求的30倍左右。目前美國一半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進口自中國,今年頭8個月的進口額約爲16億美元,比2010年全年的15億美元還多。如果以進口量計算會更可觀,因爲近來電池板價格已經暴跌。中國電池板生產商與美國生產商一樣受益於終端用戶補貼,可他們在中國還享有現金津貼、稅收優惠、出口扶持以及廉價的電力和原材料。中國企業指出,美國的一些生產商,比如備受爭議的Solyndra,享受著補貼性貸款。但是,中國生產商享受到的補貼性貸款比美國多了好幾倍。

您已閱讀66%(474字),剩餘34%(2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