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歐元區

歐元區走向「經濟大蕭條」?

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生秦源:經濟大蕭條多數成因亦可在歐元區困境中看到。從歷史經驗看,用可承受的損失去規避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也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近期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從歐盟領導人峯會推出所謂「解決方案」後,法國等核心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德國國債拍賣不順、歐元區內美元流動性喫緊等情況出現,意味著歐債危機已經從最初希臘償付能力危機、數國流動性危機演變成了「歐元危機」。對9號召開的歐盟峯會,市場樂觀預期是就加強財政紀律達成一致後通過對問題國家的救助方案。歐元區的問題,已不再僅僅是多個問題國家債務危機而是歐元未來是否會存在或以何種面目存在的問題。

歐元危機應當屬於是一種「非典型」貨幣危機。傳統的貨幣危機往往發生一些規模較小的國家,因其貨幣幣值不能保持穩定,而受到該國內外投資者的賣空。但該國貨幣是否會持續存在本身不會受到質疑,因此傳統貨幣危機對一國實體經濟的直接打擊往往侷限於對外經濟部門,對內經濟部門所受到的影響多屬於間接性的。與之不同,「歐元危機」是歐元本身的不確定性所致,這將不僅直接影響對外經濟部門,也同時直接影響對內經濟部門。當所有經濟微觀個體對未來將使用何種貨幣計價產生恐慌時,其通縮效應將遠遠大於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危機。歐元區是否會陷入「經濟大蕭條」已成爲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

「經濟大蕭條」通常特指1929-1933年的那場全球經濟深度衰退。關於爲何會出現「經濟大蕭條」,經濟學家事後給出了很多解釋。其中最著名的兩個解釋是弗里德曼的「原因只有一個:美國採取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和薩繆森的「那是一系列偶然事件造成的」。

您已閱讀23%(588字),剩餘77%(19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