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股本

逐鹿中國私人股本業

儘管長期以來中國私人股本業一直被大型外國基金所把持,但中國本土集團正快速迎頭趕上。中國本土基金的崛起,對外國基金意味著什麼?這會減少它們的投資機會和回報率嗎?

眼下,美國經濟或許已陷入低谷,歐元區債務危機正愈演愈烈。但對於尋求回報的私人股本投資者而言,中國仍是當下最受熱捧的市場。

專注於中國的私人股本基金和創投機構的融資活動在此次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中毫髮無損。根據《亞洲直接投資評論》(Asia Private Equity Review)的最新數據,2010年,此類融資規模達到208億美元,而今年迄今已融得186億美元,有望再次創下新高。

而儘管長期以來中國剛剛興起的私人股本行業一直被大型外國基金把持著——例如凱雷(Carlyle)、TPG和黑石(Blackstone)——但中國本土集團正快速迎頭趕上。

您已閱讀13%(273字),剩餘87%(19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