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月底到八月十七日,我訪問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並參加台積電的董事會議,與朋友交談,瞭解二十年來臺灣社會有很大的進步。臺北生活改善了很多,一般居民比從前有禮貌,乘車時也比以前懂得排隊。這個改變部分是由於經濟因素。臺北便捷的捷運系統及高鐵的建造使得人們通車、旅行時有較舒適的空間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住在臺北的朋友覺得他們現在的生活比十年前還要快樂,而且他們大部分樂於居住在臺北勝過北京。
當國家能夠提供足夠的設備,人們有秩序地使用公共設施的情況就會改善。我時常以我在1982年到廣州中山大學訪問時碰到的一個情況做例子。當我抵達中山大學時,我需要發一個電報通知我在武漢大學的主人我抵達的時間。我在中山大學的主人帶我去郵局後,很熱心地要幫我發電報。剛開始我堅持要自己發這個電報,後來看到郵局擠滿了等著發電報的人羣,自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好放棄,請這位朋友幫忙。
另一個例子是兩年前在濟南車站發生的。當時我在火車的候車室等車,準備從濟南前往北京。當候車的羣衆聽到廣播說車門已開,我看到大家爭先恐後地搶著搭上火車。我很納悶地問一個同坐在候車室的隔壁婦人說:「既然大家都有劃位的車票,爲什麼要匆匆忙忙地擠著上車?」她說:「這是中國人的習慣。」
您已閱讀38%(518字),剩餘62%(8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