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基金

西方藝術金融產品花樣多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尚晉:西方金融家爲藝術品投資開創了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比如極具創意的讓藝術家以作品「入股」的「藝術家共同信託」。

全球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藝術品基金的兩個例子是法國的熊皮基金和英國鐵路養老基金。他們作爲藝術品基金的「鼻祖」和「太師爺」,不僅在那個年代開創了一種新興的投資管道,同時也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成績。他們是藝術品市場掘金的拓荒者,正因爲此,百年後的今天,他們仍然被頻頻提起。

在16世紀的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商人,成爲畫家最大的客戶源。很多時候,他們一起出錢購買或者定製藝術家的作品,形成了藝術基金的雛形。1905年,André Level在法國創立了熊皮基金,它由此成爲藝術品基金的鼻祖。但是那時,還沒有徹徹底底的基金概念,與其說是一隻基金,倒不如說是一個合夥投資機構,一個律師和商人的結合。儘管他們個個資金雄厚,但是並不足以拿下主流藝術品,於是決定籌集各路資金,砸向梵高、畢加索等大批藝術家的畫作。幸運的是熊皮基金不僅財務回報惹人眼球,還將梵高、畢加索等藝術家捧到了造詣的巔峯。1914年,鼎盛期之後的熊皮基金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後很長時間,鮮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在市場上出沒。

直到1974年,英國不景氣的經濟前景和嚴重通膨使得鐵路養老基金開始探索新的投資管道。當時,該基金創辦人統計學專家列文建議,從每年可支配的總流動資金中,撥出5%(約1億美元)以投資組合的方式進行藝術品投資。並由曾經參與蘇富比年鑑編輯工作的艾德爾斯坦負責打理和保管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藝術品,另一位統計學專家史東弗羅斯特則負責督導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整個藝術品投資計劃。其投資方式很特別:每次拍賣會,購入的都是最貴、最好的一件拍品。就這樣,連續購入了2500幅畫。1999年,也就是在25年後,該基金將這些畫作轉手之後,獲得了近3億美元的收益,平均年收益率超過了20%。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破曉之舉,引發了一股機構介入藝術品的投資熱。

您已閱讀32%(751字),剩餘68%(16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