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市場的邊界

中國股市:救市不如治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中國A股市場的不公與低效已經到了驚人的程度,股價大幅下挫是贏利模式錯誤、信譽折價與利益輸送的雙重結果,而不是新股發行之罪。

市場破發嚴重,投資者對打新退避三舍,監管者認爲這是市場的勝利,普通投資者在網路大聲呼籲用腳投票、離開股市,不再成爲圈錢公司血站永遠的獻血者。

2008年的10月28號上證綜指跌至1664點,隨後指數一路攀升,到2009年8月4號上升到3478點,而後在狹窄的區間內震盪,陰跌至2011年6月20號的2622點。據新快報《賺錢週刊》統計,4月18日至今,滬指跌去近400點、跌幅超13%。兩市總市值由28.88兆元縮減至上週五24.98兆元,縮水達13.5%,蒸發市值高達3.9兆元。換言之,兩市平均每個交易日蒸發930億元市值,超過滬市近期日均800億元的成交額。與此同時,兩市整體本益比也不斷下降,6月17日滬市平均本益比僅15.76倍,而去年末的平均本益比尚有21.6倍,降幅27%。

這是市場的勝利,還是圈錢的輪迴?

您已閱讀10%(362字),剩餘90%(30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市場的邊界

葉檀,經濟領域的市場派,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爲止已在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電視臺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