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裏沒通上電,照明用的是煤油燈,那個時候我們習慣稱煤油爲「洋油」。記憶中,村裏有過幾次「搶油」風潮,村民們傳說洋油要漲價,於是呼啦一聲都往供銷社跑,有人拿著瓶子,有人提著壺,還有直接用擔子挑了兩個水桶來的,好生誇張。
未曾想到的是,二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搶,這次搶的是食鹽。有人罵國人素質低下、盲從成災。這種批評者要麼生來就是衣食無憂者,要麼就是一個沒下過廚房且不問世事的自命清高者。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物資緊缺,到現在的琳琅滿目,中國在喫飯和照明上不再捉襟見肘,但內心卻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
當然,兩種不安定感是有區別的。當年我們僅僅是一個價格敏感者,再說,如果生活一片漆黑,與彼時(上世紀80年代初)上下齊盼改革春風的氛圍也不「搭調」。到了今天,我們搶購食鹽,並不僅僅因爲對未來碘鹽受汙染的擔心和對價格的敏感,而包含了更多複雜的因素——對假冒僞劣商品層出不窮的深惡痛絕,甚至對政治環境變幻莫測的焦慮。
您已閱讀28%(405字),剩餘72%(10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