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

FT社評:西方應同卡扎菲劃清界限

西方曾對卡扎菲政權穩定的表象給予肯定,並忙於同石油資源豐富的利比亞建立商業聯繫。利比亞當局日前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其它城市殺戮手無寸鐵的抗議者,揭穿了其中的謊言。

穆安瑪爾•格達費(Muammer Gaddafi)對利比亞示威者的血腥鎮壓令人震驚,但並不出人意料,這也許是一個絕望政權的最後招數之一。在掐滅哪怕是最微弱的反對火種方面,這位獨裁者可謂擁有悠久的歷史。不過,在聯合國於2003年解除制裁後,西方大國忙著與石油資源豐富的利比亞建立外交和商業聯繫,而對卡扎菲野蠻的國內記錄表現得滿不在乎。現在,手無寸鐵的抗議者與軍警之間的衝突已導致200餘人喪生。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一個轉變了外交政策的好戰領導人,如果不同時在自己的國家推行改革,那就什麼都沒有改變。

就像在其它地方一樣,西方曾對利比亞穩定的表象給予肯定。但近日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和其它城市發生的瘋狂殺戮,揭穿了其中的謊言。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石油資源讓卡扎菲收買到了外國朋友,卻未能換來利比亞人民的和諧——而這只是說明利比亞人對卡扎菲41年鐵腕統治怨恨之深的跡象之一。卡扎菲嚴格控制著部落領袖,並對國防、外交和安全事務「一把抓」。經濟自由化更加突顯出利比亞人缺失了什麼。在利比亞把外國記者擋在門外、同時實施網路封鎖的情況下,很難知道該國究竟在發生什麼情況。但卡扎菲顯然已從突尼西亞和埃及的事件中汲取了一個悲劇性的教訓:只有迅速鎮壓才能救自己。當卡扎菲號稱改革派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Seif al-Islam)對全國發表講話,以求平息不安定時,他誓言戰鬥到「最後一人」,結果反而加劇了緊張局勢。

在突尼西亞和埃及,軍隊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沒有對平民動武,並在威權統治者被推翻後維持秩序:軍隊領導人能夠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領導人的命運「分離」。在利比亞,軍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未知數,軍隊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機構。此外,利比亞的部落特性增添了又一層不確定性。

您已閱讀81%(729字),剩餘19%(1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