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

Lex專欄:滙豐銀行應停止折騰

投資者不關心歐智華搬到香港還是留在英國。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歐智華別再出爾反爾。過去一年半的反覆折騰,往好了說是不光彩,往壞了說是具有破壞性。

歐智華(Stuart Gulliver)留在英國繳稅的決定,應該只有英國稅務及海關總署(HM Revenue and Customs)纔會感興趣。對於滙豐(HSBC)的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這位新任執行長別再出爾反爾。過去一年半的反覆折騰,往好了說是不光彩,往壞了說是具有破壞性。

當歐智華的前任——紀勤(Michael Geoghegan)說,他將在2009年9月與十幾位來自集團戰略部的高層一同遷往香港時,滙豐曾大談特談「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這沒有變。但儘管受到中國的庇護,過去幾年,滙豐在中國內地的分支網路的擴張速度,卻沒比花旗集團(Citigroup)快多少。外資銀行在中國銀行業資產中所佔份額繼續下滑,去年可能已不到2%。在上海上市的計劃仍然只是個計劃。

遷移之舉沒有攻克堡壘,而是引發了管理層的分歧。去年秋季做戲後,滙豐銀行19位董事會成員中的5名董事,以及9名業務負責人,如今都扮演著不熟悉的角色。這讓專注於新興市場的滙豐在本該全速前進時,卻處在了劣勢。即便是在令人頭疼的美國消費業務(去年頭9個月虧損19億美元,平均資產總額爲840億美元)上,貸款損失準備金的下降速度也比淨利息收入更快。儘管券商聯手行動,以推高滙豐股價——「買入」與「賣出」比爲13比1,但以市淨率計算,滙豐股價仍比全球20家市值最大銀行中的大多數都便宜。這其實就是「治理折價」。歐智華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消除這種折價。

您已閱讀94%(601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