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間諜

FT社評:從雷諾案看商業間諜

知識的傳播是件好事,但創新想法的即時傳播會削弱公司最初的創新動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必須對智慧財產加以保護。

法國政府持有部分股權的汽車製造商雷諾公司(Renault)宣稱,自己成爲一起撲朔迷離的工業間諜案的受害者。上週,在對電動汽車項目機密資訊遭竊一案進行內部調查之後,公司三名高階主管被停職。嫌疑落在了中國公司身上,儘管北京方面大喊無辜。

工業間諜算不上什麼新鮮事。自商業交易誕生以來,商人們一直試圖通過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壓倒競爭對手的優勢。而政府也常常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上世紀80年代,法國自己也曾捲入美國高科技公司的間諜案。

但是不正當行爲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2009年,五角大廈聯合攻擊機(Joint Strike Fighter)計劃最高機密數據遭竊。同年,約30家公司成爲源自中國的一次高度複雜的網路攻擊的目標,攻擊中敏感數據遭竊、電子郵件賬戶被駭客侵入。

您已閱讀42%(330字),剩餘58%(4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