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已失寵?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比起其它學科,大學的經濟學系總是資金充沛、名頭響亮且自信滿滿,這有些氣人。但這兩年來,經濟學家的名聲已大不如前。

二十年前,我曾經有點兒嫉妒經濟學家。當時,我正在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社會人類學系讀博士。這個地方非常適合做研究,但資金匱乏、被外界忽視,並且由於知識分子的自我懷疑而四分五裂。

相反,經濟學系似乎總是資金充沛、名頭響亮且自信滿滿——這有些氣人。部分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很少有自我懷疑的心態。但同時,他們之所以自負,還有另一個原因:每年,大批經濟學學生湧入西方政府與企業,佔據擁有權力、地位與財富的職位。經濟學系似乎類似於現代的神學院:不光書寫了塑造信仰的西方思維,而且還「生產」神父。人類學家到頭來更有可能進入叢林,或是做一些有價值的社會工作。

但經濟學現在開始自我懷疑了呢?或至少是屈從於某種異端學說?也許吧。過去兩年,該職業的聲譽明顯受損,衆多評論人士——包括英國女王(Queen of England)本人在內——都提出了質疑:爲什麼這些薪酬豐厚的「神父們」未能預測到金融危機?

您已閱讀21%(403字),剩餘79%(1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