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市場強烈預期的加息並未如約而至,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選擇了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時間,央行對抗通膨的決心開始受到各方質疑。但兩週之後,中國央行終於再度動用利率工具。25日,中國央行決定,自12月26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做了相應調整。至此,中國央行完成了年內的第二次加息。
在我們看來,此次加息雖然來得略晚了些,也還算得上及時,基本在預期之內。近期外匯佔款的回落給了中國央行更多的騰挪空間。數據顯示,11月新增外匯佔款雖然仍處於3196億元的高位,但比起10月的5301億元明顯回落,說明11月對「熱錢」的嚴打有一定的效果,這可能部分減輕了中國央行對加息後跨境貨幣套利活動加劇的擔憂。我們認爲,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此次加息主要可起到以下的一些效果:
第一,明確政策意圖,削弱通膨預期。今年以來,央行已陸續採取了一些收緊貨幣政策的措施,中央也將明年的貨幣政策基調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然而,由於今年的貨幣供應量依然巨大,消費價格指數(CPI)從9月起急速上行,通膨預期不斷強化,央行的數量型調控漸漸力不從心。近一個月來,一級市場上過低的收益率使央票的發行維持在地量水準,央票回收流動性的功能基本上喪失殆盡,央行只能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另一方面,在通膨率攀上高位之時,央行必須做出實際的政策反應才能阻遏消費者對通膨預期的高漲,此時任何隔空喊話都不如實實在在的行動更有效果。如果說第一次加息之後尚有人對加息是否會持續表示懷疑的話,此次加息確認了加息週期的開啓。隨著利率的提升,公開市場操作的狀況可能會有所改善,消費者對央行是否會力抗通膨的疑慮也會減輕,有利於防止通膨預期的自我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