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聯合國最高決策機構——安理會(Security Council)的假想席位,成了大家最愛的外交詞令遊戲,時下似乎就很流行。11月7日,美國表態支持印度謀取永久席位。一天後,英國提出巴西也應獲得永久席位。
當下外交動作頻頻,並不意味著改革已經臨近,甚至也不意味著改革已成爲可能。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支持印度,主要是爲了博取新德里的好感。英國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則是希望提升英國在拉丁美洲已然衰落的影響力。支持某個國家謀求在世界最重要的談判桌上獲得一個席位,是一種不用付出多少代價就能改善雙邊關係的討人喜歡的方式。
原則上,全面改革對安理會有利。在戰後和解的地緣政治背景下,選擇英國、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法國作爲安理會核心的常任理事國合情合理。但要維持其合法性,安理會就需要接納能夠影響21世紀格局的國家。在決策過程中對這些國家給予更多權益,能夠提升聯合國的影響力。這種做法是明智的: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之所以失敗,部分原因就是因爲無法說服大國(如美國)予以支持。
您已閱讀55%(478字),剩餘45%(3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