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

爲「不流汗的經濟」辯護

FT專欄作家約翰•凱:現在,體力勞動不值錢,因爲世界不缺乏人手。現代生活中標誌性的製造業產品是iPod、巡弋飛彈、偉哥藥片和可口可樂。

製造業拜物教正捲土重來,其中原因不難理解。通過交換一些票據,人們爲自己掙了很多錢,並偶爾宣稱正在爲社會創造鉅額財富。但是自2007-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公衆越來越懷疑這種過程。現在,真正的財富只能通過製造產品實現的說法獲得了認可。俗話說,你不可能擁有理髮師經濟。

然而,你也不可能擁有鋼鐵工人經濟。毛澤東曾試圖這樣做:他鼓勵農民們在後院建造熔爐鍊鋼,以實現全國的鋼產量目標。但一般認爲這一實驗沒有成功。

現代經濟生產率建立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之上。如果所有人都自己種植莊稼和收集燃料,將會用掉一天裏的大部分時間,那就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用於交談、娛樂、衍生品交易或發明新產品了。

您已閱讀24%(284字),剩餘76%(8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