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投資者都有「悔不當初」的交易——記憶深處那些籠罩在「原本可以」的光環下而被錯失的機遇。對於持有Yahoo(Yahoo)股票的投資者而言,那個時刻就是2008年微軟(Microsoft)有意出價每股33美元收購這支股票時,特別是鑑於在執行長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掌權的21個月裏,Yahoo股價大部分時間都頑固地徘徊在不到33美元一半水準的價位上。因此,當再次傳出有關收購交易的猜測時,這家網路公司的股價在兩天內被推高10%也就不足爲奇了。
畢竟,Yahoo很廉價。Yahoo日本(Yahoo Japan)和中國搜索引擎阿里巴巴(Alibaba.com)的稅後淨現金加股權可能價值130億美元,約合每股9美元。有微軟負責Yahoo的搜尋技術,還有一個喜歡削減成本的掌門人,意味著Yahoo今年的運營利潤率有望將從去年的9%躍升至17%。如果像瑞銀(UBS)假設的那樣,Yahoo剩餘業務明年的每股收益在50美分左右,那麼收購者會發現,以今天16美元的股價衡量,這家全球最大在線展示廣告公司的本益比只有14倍。
不過,對於一些較爲瘋狂的傳言還是不要相信的好。將Yahoo與美國線上(AOL,市值30億美元)合併毫無意義,不管AOL執行長蒂姆•阿姆斯壯(Tim Armstrong)的管理技能有多麼高超。這隻會進一步削減成本、打擊士氣、轉移視線,而利潤增加也只會是暫時的。與此同時,谷歌(Google)、Facebook和微軟等競爭對手正忙著在在線廣告市場圈出自己的地盤。那宗「悔不當初」的交易仍然在投資者腦海中縈繞,所以Yahoo股價可能必須達到20多美元纔有可能達成交易,同時250多億美元的私人股本報價也絲毫沒有回頭的跡象。不管買家是誰,都必須解決一個仍然沒有答案的問題:這家美國最受歡迎的網站究竟打算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