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子商務是一個大坑,特別是涉及自主銷售的B2C領域,十幾年的網路積累坑人無數,還沒有養成一個真正的王者。可說是早有百骨枯,不見一將成。就算今天市場份額佔最大的京東,也依然在盈利的水準線上掙扎著。
但就在這種將星註定殞落的地方,每一年,都有不少勇士往裏跳。近期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有中糧的「我買」,富士康的「飛虎樂購」,郵政和TOM聯手的「郵樂」等。還有一個爲了滿足馬雲的挑戰願望,而宣佈決定在中國開展電子商務的沃爾瑪。但其實,馬雲電子商務的路數和這些自主銷售的B2C完全是兩回事,阿里巴巴集團最擅長的,是打造技術服務平臺、招商以及品牌管理,基本只有一個滑鼠。至於採購、倉儲、物流這些水泥,淘寶目前還屬於門外漢。所以,這些新進的仁兄會比較開心,除了飛虎將直接面對京東的壓力之外,其他幾位都是拿望遠鏡都看不到什麼厲害的對手的,他們的對手,要不就是因爲不想搞大而活著,或者努力搞大而死掉了。
萬惡買爲首,以IPO爲誘惑,忽悠投資人投資一個創業型的自主銷售B2C是有模式問題的。選擇供應商,實施採購,這是B2C所有惡夢之源。很多B2C都是垂直的,或者說是從垂直行業開始起步,比如噹噹賣書,京東賣3C,凡客賣襯衫,因爲他們在這個領域有采購的經驗和優勢,也容易形成品牌認知。但做下去又會發現,品類太單一的話,基本沒法搞大,搞不大就難以向投資人交代。於是只好飲鳩止渴,無限制地擴大采購範圍,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成本變得完全沒法控制。這條路亞馬遜已經趟過一次了,全世界各地建設採購中心,倉儲中心,自建物流體系,累了半天,固定成本越壘越高,規模壓力越來越大,才醒悟到這是最累的電子商務。和沃爾瑪的區別,只在於店面的選址不同而已了。於是,亞馬遜開始尋找新的業務模式,這些新的業務模式特點,大多有不再去碰實體貨物的採購環節的意思。比如雲計算服務、廣告服務,比如音樂下載、電子書下載等。但是,亞馬遜這種幾乎橫跨所有B2C價值鏈的霸王行徑是沒法學的,是獨特歷史時期的產物,屬於網路摸索期幸運的實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