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安邦:市場無需過於擔憂中國經濟

安邦諮詢:7月的中國經濟數據基本上是中規中矩的,市場沒有必要對中國經濟形勢過於擔憂,尤其從結構調整和提高效率的角度來看,市場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1日公佈了今年7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整體來看,數據基本在預料之中,如果說最搶眼的數據,應該是居民消費價格(CPI)指數,7月份CPI同比上漲3.3%,升幅高於6月份的2.9%。7月CPI數據中,城市上漲3.2%,農村上漲3.5%;食品價格上漲6.8%,其中鮮菜價格環比漲幅最高,達4.3%。7月份PPI上升4.8%,低於6月份的升幅6.4%。

3.3%的CPI增速是2008年11月以來的最高點,這引發了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值得注意的是,這說明7月份的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漲價推動,而食品漲價與今年中國國內普遍遭遇的異常災害天氣有密切關係。

今年持續追蹤災害天氣影響的安邦研究團隊,曾不止一次提醒,今年的洪澇災害可能引發夏糧和秋糧的減產,而這將推動市場的糧食漲價預期,最終將推動物價指數的上漲。我們曾經預警的問題,也引起了中國決策層的關注。在7月11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策層對今年的糧食生產採取了「一降一升」的做法:降低了對秋糧產量的預期,提升了對減產風險的警惕,並安排了許多有助秋糧增產的緊急措施。由於佔全年產糧70%的秋糧減產的可能性極大,我們預期,糧食漲價推動的物價上漲還會在八九月份持續。由此引發的通膨預期升高,是政策上需要高度關注的風險。

您已閱讀41%(537字),剩餘59%(7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