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隱性成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沙莎:當你想家時,這個「家」,並不僅是那個房子,還包括至少2個以上的親人、熟悉的鄰居、和信任的朋友。

一個北京的哥們兒最近開始琢磨移民的事情。由於節日期間到加拿大溜達了一圈,彼岸的自然環境和城市秩序讓平日堵在三環的牢騷迅速完成2.0升級,輕輕一點,便勾出了遠走的夢想。再加上孩子眼看到了上中學的當口,即使不爲自己,也要爲下一代做一次生存選擇吧。

朋友算了一筆賬,根據自己和愛人的實際情況,只需少許借貸便可以完成移民的全過程,到了彼岸工作順利的話,很快就能償還債務。不過,作爲他的朋友,我擔心的不是真金白銀的問題,而是錢、能力以外的事兒。比如說,他在北京一住40年,過慣了親人朋友大規模散佈首都各角落,一個電話就可以呼朋引伴的日子,未來如果失去這份踏實的逍遙,還能不能晃晃悠悠的快樂著?

也許我純屬多慮,萬事都有適應期,況且親情友情這回事,屬於不可估量的隱性成本。不過,這個世界總有閒人爲這樣的成本算賬。比如,2007年倫敦大學經濟學家Nattavudh Powdthavee運用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英國的家庭盤區調查),再結合經濟學的定量分析得出,假如一個人從經常能見到家人和朋友的城市搬到另外一個不能常看見他們的城市,他需要每年多掙八萬五千英鎊來彌補由於遠離這些人所失去的幸福。

您已閱讀32%(508字),剩餘68%(10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