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成爲石油淨進口國之後,中國對全球原油的渴求,迅速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不過,如果能夠將一個國家對控制這種關鍵資源的渴望程度量化排序,中國無疑會拔得頭籌。中國在非洲資源領域的大舉投資,已經讓一些人將其非洲政策戲稱爲「中餐大外賣」(Great Chinese Takeout)。中國的最新舉動——在現有80億美元承諾的基礎上,再次與委內瑞拉簽署了20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是最大的一項此類行動。去年,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25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與巴西和哈薩克分別簽署了100億美元的協議。
以面值衡量,中國攫取能源的舉動似乎有些幼稚。提供利率低於市場水準的貸款,以及在委內瑞拉奧裏諾科重油帶(Orinoco Belt)等地區投資——近來許多跨國企業都回避該地區——意味著偏低的風險加權回報率。即使這些項目最終獲得成功,繞過半個地球獲取石油,既效率低下,也不必要。石油是一種可代替的大宗商品,因此,從遠處買一桶油,不過是爲他人騰出一桶近處的油。從經濟角度講,中國實際上是買進了大量遠期大宗商品期貨合約。
但無論價格是起是落,中國人也許做得相當理性。冒險與不穩定的政權打交道有利有弊。例如,中國1997年與當時面臨制裁的伊拉克簽署了一項大宗石油協議,但行動拖拉,幾乎沒付出什麼代價。2008年,中國公司重返伊拉克。同樣,中國目前與不受國際社會歡迎的蘇丹和伊朗簽署的協議,代表著某種外交套利。此外,作爲一個舉足輕重的美元債權國,做出大額貸款承諾,有助於平衡資產與負債。即使負債過高的美國有朝一日讓美元貶值,中國還可以指望以較低的實際成本獲得同等數量的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