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Lex專欄:跨國私人股本在中國機會不大

中國不缺資本,而且經濟規劃部門的影響力過於強大。基於上述兩點,雖然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人籌建人民幣基金,但跨國私人股本在中國難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資本正悄悄向私人股本回流。根據研究公司Preqin的數據,今年準備籌資的私人股本基金有1500多隻,籌資總額近7000億美元。許多基金公司會把自己在中國的關係當作賣點——在當前的這種投資氛圍下,中國被認爲代表著最佳投資機會。但大型跨國私人股本基金在中國部署其宏偉全球戰略的機會卻不大,而且很可能永遠如此。

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中國並不缺資本。百仕通(Blackstone)和貝恩(Bain)等私人股本基金的強項——資產規模——在中國根本算不上什麼。私人股本交易往往規模較小,而且集中在首次公開發行(IPO)前的成長型資本投資上。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去年亞洲(不含日本)經披露的私人股本投資額爲113億美元,中國在其中所佔份額略低於三分之一——但每宗交易的平均投資額僅爲1300萬美元,還沒有越南的高。

其次是經濟規劃部門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新媒體、生物技術或乾淨能源等邊緣行業(種子資本的典型投資對象)向外國投資完全開放。但當涉及到經濟中真正的支柱領域時,遊戲就由具有政治背景的大型產業基金所主導。隨著中國國內私人股本行業的不斷發展,該行業的基地已經逐步從技術爲重心的上海轉移到以政府力量爲主導的北京,這絕非偶然。

您已閱讀67%(522字),剩餘33%(2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