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高等教育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大學?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之緲:中國計劃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達到40%,可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度卻在下降。一個要害問題是中國的大學太像衙門。

中國在「兩會」前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中國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40%。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數字,勾勒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上的光明前景,卻也蘊含著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警示。

如今的中國大學生經常被社會批評爲眼高手低、缺少真才實學、難以適應社會需要,這與中國高等教育的危機緊密相連:許多高校教育一方面脫離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又缺少基本規範。大學生肩負著「社會精英」的期望,肩負著一個個家庭改變命運的夢想,他們的質量危機,便是整個國家發展源頭上的危機,也是社會公正與穩定即將被挑戰的危機。

高等教育爲何辦不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學太像衙門。此次《綱要》提出了高校去行政化的目標,應該說切中要害。中國的教育部和高校之間,並不是「管理者」和「參與者」的關係,而很多情況下是「上級」和「下級」的關係,對於並非直屬教育部而是隸屬於其它行政機關或地方政府的高校而言,可能還有不止一個「婆婆」。從高校本身到其管理者,都被納入等級森嚴的行政級別體系,高校管理者的「個人發展模式」常常與政府官員類似,會被在不同的高校之間調任,也很有可能晉升到教育部。

您已閱讀26%(504字),剩餘74%(14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