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宣佈對三農問題、房屋徵遷以及公立醫院的系列新政意見後,相關報導評論數日來一直是民生媒體關注焦點,要聞版上解讀紛繁。《齊魯晚報》社論呼籲,關注「三農」媒體應有更多擔當,《南方週末》「建議全國人大主導徵收立法」,《中國青年報》作者認爲「醫生合法兼職與醫療公益化風馬牛不相及」。
房地產新聞熱點從海南暴漲的房價上暫時轉移,聚焦在銀行停止七折優惠房貸和《住房保障法》上。根據《廣州日報》3日報導,專家稱內部討論稿規定由出資的地方政府和保障對象共同擁有經濟適用房產權。幾乎所有得到發表的時評都在表達憂慮,比起「未必是好的政策選項」、「也難完全解開經適房困局」、「僅解決操作層面問題」等他人觀點,《新京報》一絲不留餘地:「政府與住戶共有經適房產權」不可行。這篇社論認爲立法思路初衷固然用心良苦,但斷非可行之策:既不符合現行《物權法》關於財產權的基本制度,在現實操作上亦會帶來更多的制度難題。而《中國青年報》作者對產權共有可能成爲地方政府謀利手段的擔心也得到了新浪編輯的重點推薦。
李莊案有足夠能力讓記者們繼續張大嘴巴發回報導。根據多家報紙描述,這位言行讓自己的辯護律師都「深感意外」的被告,除了在3日繼續的庭審中7次認罪,順便指責證人「背信棄義」外,還給出了「一句一頓」的6條最後陳述,根據《新京報》記錄,騰訊將其中第2條改爲黑體:「刑辯律師比其他律師更要講政治掛帥,識大體、顧大局,從思想上,覺悟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徹底訣別過去。」而也正是這一條中的「識大體顧大局」、「政治掛帥」等關鍵詞,成爲了門戶編輯們選擇標題時的熱門出處,而重慶媒體,則刊發通稿及統一標題——李莊最後陳述:我玷汙了律師的神聖職責。沒有配發李莊認罪模樣,《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時報》在這篇報導旁刊出的圖片說明是:李莊案二審出庭檢察官研究工作。(《重慶日報》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