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私人股本億萬富翁的稅率爲什麼比清潔女工繳納的稅率還要低,這一直是個謎。私下裏,對於在徵稅時將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當作資本利得而不是收入對待,私人股本業內人士都懶得爲其辯護。附帶權益通常爲扣除8%最低投資回報率以後利潤的20%。當然,從公共政策角度可以有力論證,將風險投資收益按資本利得徵稅是合理的。業務的創辦受益於天使投資者和早期投資者的存在。但自負的收購大亨,特別是來回利用現有企業做槓桿的那些人,並不應該享受特殊優惠。
美國和英國分別佔私人股本業規模的50%和25%。在這兩個國家,政治家們如今都開始着眼於附帶權益的問題。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提交的2011財政年度聯邦預算,將按最高達35%的普通邊際稅率水準對附帶權益徵稅,而不是現行15%的資本利得稅。短期來看,此舉增加不了多少政府收入:目前正在實現的附帶權益很少。2004-07年間,私人股本基金很少有出色的回報。相反,多數基金使投資者的大量資金損失殆盡。在下一個稅務年度,擬議的改革只能增加15億美元的收入,第二年將升至更可觀的33億美元,到2014財政年度將達39億美元。到2020年,淨增的政府收入可能接近240億美元。
此項立法不太可能使美國處於明顯的競爭劣勢。在最近那個「不負責任的年代」曾竭力吸引私人股本公司的英國,影子內閣財長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如今也在考慮改革附帶權益的稅收制度。他似乎還想解決債務融資而非股權融資可享受稅收減免的問題。在他看來,英國比其它任何主要經濟體都更爲慷慨。收購集團必須準備好迎接對其商業模式的更大沖擊,而不僅僅是將附帶權益作爲收入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