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

「老外」也怕被中國人歧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沙莎:美國朋友在西安,發現出租車司機寧願載中國客也不願載「老外」,大概是怕語言麻煩。這是歧視嗎?

在外企的一位朋友發給我一篇文章,是一名姓黃的高階主管寫的,名爲《歧視》。50年代出生的黃先生老家在東北,大學時考入北京,研究生畢業後南下廣州工作,接下來赴香港創業,再移民澳洲。他以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如何在奮鬥的途中遭遇了一路的「歧視」:在北京被當作「東北老土」,好不容易操著不標準的京片子闖廣州,又被看成「窮北方人」,接著帶著剛學的粵語混香港,卻遭遇對「大陸人」的冷眼。到了澳洲,作者說,「我不是大陸人了,是華人。他們從講話和外表根本分不出你是新加坡人、臺灣人、香港人、大陸中國人,還是海外華人。」

我相信,作者彼時彼刻是慶幸自己被更大的「華人」圈子所包容的,可是,正如他所說,即使是成功如李嘉誠,在國外也會遭遇歧視,因爲老外辨認不出來。就好像我們看老外都長得差不多。

很巧的是,當天晚上,我去參加外國駐華記者的俱樂部活動,這一次的主題是「向大山學習」。演講人正是很多中國人所熟悉的,能用流利中文說相聲的加拿大人——大山。大山先生在中國出了名,儘管那個「在CCTV表演一次,第二天幾億的中國人就都認識你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他的經歷仍然讓身在中國的西方人好奇,甚至憧憬。

您已閱讀24%(487字),剩餘76%(1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