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接到一些讀者郵件,希望我「關注番禺」。作爲證據,有一位甚至寄來了《番禺日報》11月5日的頭版版面截圖,指責這份聲稱「建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民心工程」的番禺官方喉舌「僞造民意」。
據報道,番禺官方將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選址擬定在大石會江村附近,但當年的片片農田如今早已化作一個個高檔小區,包括麗江花園、碧桂園、雅居樂等知名樓盤。先前,廣州城內媒體對此事的報導頗爲詳細,大石建廠的支持和反對意見都得到了呈現,對這個困境的兩難闡述也算得充分。亦有評論者提及廈門PX項目風波中的公民散步,而在我看來,番禺實在是一個公民參與社區共建的好標本,比廈門更好,更能夠爲公民共存的未來提供啓示,帶動更多人一起來思考自身的權利與責任。
廈門PX項目中,擬定建設的是一個化學工廠項目,在「GDP政績觀」廣受批評的風潮中,這種有汙染嫌疑的招商項目自然挺不起腰來,廈門人大可說一聲「我們不稀罕這種GDP、這種稅收」。但番禺事件大有不同,擬定建設的是一個垃圾處理工廠,以解決番禺的垃圾圍城威脅,喫喝拉撒在這塊土地上,誰也不能對這些每天大量成長的垃圾說聲「不關我的事」。垃圾「誰生產、誰處理」是一個公平原則,番禺的垃圾當然也不能放到別人的土地上。所以,如果說在廈門PX事件中,抗議公民所面對的是「官商集團」的話,那麼,在番禺垃圾建廠事件中,公民所面對的就是真正的人民內部矛盾,是人類共生共存的衝突,不能「一趕了之」。
您已閱讀33%(589字),剩餘67%(11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