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是一回事,中國創業板(ChiNext)的震盪幅度是另一回事。在這一面向成長型股票的深圳新股市上,所有28隻首批上市股票上週五均多次觸發「斷路器」,其中一些股票飆升一倍多。昨日,這些股票中三分之二出現大跌,跌幅超過10%。中國最大電影公司、北京的華誼兄弟(Huayi Brothers)股價走勢就很典型,飆升147%,然後下跌11%。如果說上海證交所有點像賭場,那麼這個新的創業板市場看來將會變成「窄巷中的鬥雞」。
成長型市場往往會失足:還記得歐洲Easdaq,或者德國Neuer Markt嗎?成功的交易所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發展起完整的發行商陣容,從市場的主要代表(低波動性、高交易量、分析師覆蓋範圍),到剛剛脫離風險資本的年輕公司。但對中國的這一新市場來說,各種預兆並不令人鼓舞。成長型市場需要耐心、着眼於長遠的投資者。而中國創業板與上海和深圳的主機板市場一樣,都缺乏這類投資者。據里昂證券(CLSA)估算,中國內地股市市值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能夠從公開資料找得到股東的,這些股份由國內外機構持有。其餘股份則由反覆無常的散戶投資者和不透明的政府關聯機構持有,其投資目標非外人所能得知。成長型市場還需要沒有達到歇斯底里程度的估值。截至昨日收盤,中國創業板股票的平均歷史本益比爲71,比上證綜指高出一倍多,比美國標普500(S&P 500)股指高出兩倍多。
成立中國創業板的理由仍是充分的。全球領先的資本市場,包括倫敦、紐約和東京,都具有多層結構。中國新創企業迄今難以在股市融資;例如,如今在那斯達克(Nasdaq)市值總計達到170億美元的網路企業百度(Baidu)和攜程(Ctrip),當初不得不從其它途徑融資。成長型股票可靠的出路,還有助於吸引更多私人股本資金,鼓勵它們支持有望上市的企業。但關鍵在於「可靠」這個詞,中國創業板現在怎麼也算不上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