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基因

雄性有什麼用?

《自然》雜誌:自體受精的生物更容易滅絕

自然界爲何會容許雄性的存在?他們不會繁衍自己的後代,一個後果就是,能夠自體受精的動植物數量的成長率,是依賴有性生殖的兩倍。

不過,與性夥伴發生性行爲必然有其演化上的優勢。奧瑞岡大學(Oreg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Nature)上撰文稱,在對既可以自體受精、也能夠有性繁殖的蛔蟲進行研究後發現,自體受精的後代更容易受到有害基因突變的影響,對迅速變化的環境條件的適應速度也比較慢。該論文第一作者裏維•莫倫(Levi Morran)表示:「自體受精的生物更容易滅絕。」

然而,自體受精的生物興旺繁殖並生存了下來。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教授蘇珊•韋斯勒(Susan Wessler)對水稻的研究發現可以對此做出解釋——蘇珊形容自己的研究發現「是全新的,的確令人驚奇」。她發現,被稱爲轉座因子的可移動遺傳物質將自己嵌入染色體中不同位置,造成基因變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您已閱讀99%(411字),剩餘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