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Lex專欄:期盼出口復甦的中國經濟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公佈第三季度GDP之際,坦承出口形勢「依然嚴峻」。問題是,出口低迷越久,作爲中國刺激方案主體的固定資產投資需要填補缺口的時間就越長。

多數財政紓困方案的思路是,通過刺激可貿易商品的消費,來恢復與世界其它地方的聯接。不過,中國的做法相反。今年中國大舉建設道路和發電廠,堅定走在財富內部化的軌道上。

中國的做法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出口大幅下降只是暫時現象,可藉助政府贊助的大舉投資固定資產予以抵消。週四公佈的第三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DP)顯示,這一戰略按其自身標準而言是成功的。今年頭九個月,中國經濟成長了7.7%,其中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了4個百分點。淨出口的下降則砍掉了3.6個百分點的經濟增幅。

但是,如果上述假設是錯的,情況又會怎樣?沒錯,出口下降的速度正在放緩,但9月份發貨量仍比雷曼(Lehman)破產的那個月低15%,這是連續第11個月下降,而且比3月份最黑暗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當時的降幅爲17%)。出口低迷持續的時間越長,固定資產投資需要填補缺口的時間就越長,就會帶來投資下滑影響經濟成長的風險。

您已閱讀57%(394字),剩餘43%(3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