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管理領域,一切都與個人感觸有關。滙豐(HSBC)在半年度業績報告中預計,亞洲在其私人銀行資產管理規模中所佔比重,將在5年內從現在的30%上升到50%。但這家全球第三大銀行(以市值計)的雄心,昨日受到排名第132位的銀行的阻擊:新加坡第三大銀行——華僑銀行(OCBC)發起了與這頭「大象」的角逐,目標是荷蘭國際集團(ING)的亞洲財富業務。由於滙豐不願意提供更多東西,華僑銀行憑藉着不會裁減新員工的承諾最終勝出。
財富管理在危機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瑞銀(UBS)最近幾份的財務報表中,財富管理是少數幾個並非總是負數(即出現虧損)的條目之一。(據Scorpio Partnership估計,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最近將瑞銀推下了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的寶座。)此外,全球成長最強勁、監管幹預力度最輕、市場份額最容易獲得的市場正是亞洲:因爲大部分財富都是新生資金,挑戰者不必大力對抗古老的分銷與推介網路。荷蘭國際集團之所以要出售旗下業務,是因爲它不得不這麼做——它得償還去年10月從荷蘭政府獲得的100億歐元援助資金。
14.6億美元的價格(根據華僑在瑞銀的已有資本進行了調整),大約相當於華僑銀行管理的資產規模的5.8%——遠遠高於瑞士寶盛集團(Julius Baer)剛剛爲荷蘭國際集團瑞士財富業務支付的2.3%。說得委婉一些,讓賣意已決的賣家因爲這筆交易淨賺3億歐元似乎很是仁慈。但據新加坡Calamander Capital估計,這將使華僑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增加兩倍多,從而躋身亞洲前十。如今,又有多少銀行業產品可以持續獲得20%到25%的股本回報率呢?趕緊鋪上厚厚的紅地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