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Lex專欄:臺灣晶片製造業的困境

今年以來,臺灣晶片業受惠於晶片價格的回升。但是,實力脆弱的公司存活的時間越長,市場再度供過於求的風險就越大。

說說晶片業的回暖吧。晶片製造商們在困境中踏進了2009年。多數電腦中都要用到的基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晶片的價格,已從2007年的逾6美元暴跌至今年1月的85美分。經濟衰退加劇了跌勢,將德國晶片製造商奇夢達(Qimonda)推入破產境地。一些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臺灣製造商似乎也將步其後塵。在行業繁榮時期,全球230億美元D-Ram資本支出中,臺灣佔了近一半。情況變得如此糟糕,以至於今年3月臺灣政府披露了有關計劃,擬對當地晶片製造業進行整合。臺灣佔了全球晶片市場供應總量的四成。

但集邦科技(DRAMeXchange)的數據顯示,自1月以來,晶片價格已經上漲超過3倍。晶片製造商封存了過剩的產能。由於預測到企業將增加技術支出,個人電腦廠商開始重新購買零部件,提升了需求。由政府設立、用來重組臺灣晶片業的臺灣記憶體公司(Taiwan Memory Company)已經偃旗息鼓。股市投資者也已迴流,力晶(Powerchip)、南亞科技(Nanya)和華亞科技(Inotera)等臺灣晶片製造商股價最近大漲,已較近期低點攀升了60%到70%。

但不論這種復甦對於身陷困境的臺灣晶片製造商來說有多麼可喜,延緩行業洗牌的行爲都將是短視的。美國的航空業也受類似問題困擾——對企業有利的破產法律意味著,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無法得到解決。存儲器價格的上升,讓力晶這樣財務狀況緊張的公司找到了產生現金流的方法,暫時將債權人擋在了門外。力晶的債務是其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收益(EBITDA)的4倍。在之前的行業上升期,臺灣晶片製造商的利潤率高於海外競爭對手。短期內,它們的上漲可能還有空間。但是,實力脆弱的公司存活的時間越長,市場再度供過於求的風險就越大。

您已閱讀95%(723字),剩餘5%(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