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前的最後兩個交易日,A股已呈現連續下跌之後的企穩跡象;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逾4.7%,重新站上了2900點,成交量也有所放大。2009年,上證指數最高漲幅達到90%,8月以來則出現了大幅震盪。如何看待A股假期後的走勢呢?
中國經濟的復甦勢頭依然對股市提供著較大支撐。10月1日公佈的9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4.3,比上月續升0.3個百分點,表明佔中國GDP比重一半左右的製造業生產仍在穩步回升;分項指標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的升幅均超過1個百分點,意味著今後國內出口和就業狀況有望明顯好轉。
雖然市場預期9月份的新增貸款規模會較8月份減少,不過,考慮到目前商業銀行將貸款打包成理財產品發行、票據融資被大規模置換成一般貸款,以及信貸資產在銀行間「雙賣」,銀行信貸投放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並未大幅減弱,只不過不再以新增信貸這樣的指標呈現。經濟的持續復甦,以及繼續寬鬆的流動性狀態和逐步轉好的企業盈利,表明一段時間內A股運行的基本面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未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人民幣升值。這可能對A股中長期走勢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最近,諸多跡象顯示人民幣升值預期再度升溫。現象之一,在於近期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幣流動性開始趨於緊張。9月,爲了吸收更多的外幣存款,工建農中四大銀行已相繼上調了外幣存款利率。
今年上半年,中資金融機構的月均外匯存款增加額約爲26億美元,不過到了7、8月份,外匯存款已經變爲淨減少。與外匯存款減少的趨勢相反,市場對外匯貸款的需求則頗爲踴躍——從4月份開始,外匯貸款的增加額增至70億美元,5至8月份則分別爲154億、372億、110億以及192億。
外匯存貸款一減一增的情況,與近期更多企業開始海外併購、導致對外匯需求增加的情況相關,但更爲主要的原因則在於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加強——由於擔心外幣對人民幣貶值,人們不願意進行外幣存款,以規避貶值風險,而更願意增加外幣貸款。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升值較爲迅速的時期,金融機構的外匯貸款同樣出現了大幅增加的情況,同時外匯存款也在明顯萎縮。
海外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市場的匯率變動,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的另一表象。9月上旬以來,NDF市場上的人民幣一年期匯率開始破位上行,9月底已升至6.717的水準,這一水準較9月初的6.8有了明顯提高。而近期官方管控的人民幣中間價也在蠢蠢欲動——從9月9日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便升破了6.83,9月16日的中間價並創下近四個月新高。
中國政府會不會放手重啓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進程?從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開始,人民幣對美元一直表現爲緩步升值的趨勢。不過,從2007年10月起到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幅高達4%!
人民幣大幅快速升值步伐的原因,分別來自國內過剩流動性過剩,通膨上行的壓力和國際收支不平衡引發的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隨著2008年下半年迅速惡化的金融危機,而政府的人民幣匯率策略也隨之發生明顯轉變。
從2008年8月直到今年9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中間價基本上維持在6.83-6.85的水準。這一時期,政府事實上採取了人民幣「軟盯住」美元的策略。當時的情況是,出口的大幅「跳水」已經讓市場無法看到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可能,相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則在迅速蔓延——在2008年12月上旬,在國內銀行間外匯的即期詢價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甚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連續數天跌停。
中國在當時選擇頂住壓力,維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主要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方面,政府理解到中國出口驟降的根源在於外需萎縮,而不在於人民幣升值所影響的出口產品的價格水準,僅爲了「保出口」就大幅貶值人民幣,有些「緣木求魚」的味道;而且,一旦人民幣貶值,很可能還會引發中國周邊的外向型經濟體的一輪貨幣貶值競賽。
另一方面,當時接連出臺的促進雙邊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措施和遍地開花的人民幣互換來看,在危機中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爲政府的既定戰略,而一個存在很大貶值風險的貨幣顯然缺乏國際化起步的基礎。
時至今日,情況又發生變化。國內經濟的迅速復甦,以及美元走勢的疲軟,都使得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得以加強。以IMF爲代表的國際金融組織,自始至終都認爲人民幣的匯率是被嚴重低估的;隨著全球經濟從經濟危機中復甦過來,歐美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只會是越來越強。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並沒有太多爭議。
目前,出口較谷底時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暖,但復甦的趨勢力度仍比較微弱。爲了保證出口部門的景氣和就業,年內人民幣重啓升值進程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而無論是考慮到今年出口基數較低的因素,還是從全球經濟復甦會帶動出口繼續回暖的角度來看,明年中國的出口形勢勢將明顯轉好(或出現雙位數的正成長);與此同時,明年通膨很可能日益顯化,而政府使得人民幣適度升值,可降低進口成本,從而有利於抑制物價上漲。